close

  核心
  提示
  始終保持商業銀行的流動性緊平衡,是讓商業銀行對貨幣政策更敏感、讓貨幣政策能夠更有效發揮作用的必要前提,但央行必須配合緊平衡而同步引入其不可分割的穩定預期配套機制,否則可能埋下潛在的風險隱患。
  □ 魯政委 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
  2月8日,中國人民銀行發佈了《2013年第四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對國內形勢的判斷和未來政策取向與前期相比沒有發生變化,即披露未來貨幣政策總體仍然會“中性偏緊”。這意味著,即使經濟增速放緩,貨幣政策也將只是微調,流動性大放水的情況不會重演。
  報告中最值得關註的,是傳遞出流動性緊平衡今後將成為常態的信號,這也亟須央行引入“穩定預期”機制。
  本期報告中的“觀察市場利率變化的幾個視角”這一專欄,首次全面、客觀、公允地分析了“錢緊”的真正原因及流動性的未來前景。
  在原因方面,專欄認為:“從更為宏觀和整體的視角看,反映了過快增長的流動性需求與適度供給之間的‘衝突’。”具體來說,就是2013年5月之前,M2“明顯超出年初預期目標”,雖然經濟增速仍在下行,但“沒有選擇放鬆銀根進行刺激的方式”,所以市場利率變化加大,“與流動性總閘門調節作用增強的大背景有關”。
  對於市場所謂錢多卻還鬧“錢緊”的困惑,專欄表示:“各類融資活動越活躍,就越是會消耗銀行體系的流動性,從而導致對流動性(基礎貨幣)的需求上升。”
  對於未來的流動性前景,專欄表示:“隨著金融創新加快、金融產品更趨複雜,要控制住全社會融資規模和貨幣條件,就需要更多依靠銀行體系流動性這個‘總閘門’來發揮作用。”所以,未來“需要容忍合理的利率波動,由此起到引導資源配置和調節經濟主體行為的作用”。當然,央行本身也需要“更好地把握流動性管理和利率變動之間的平衡,發揮好調節和引導預期的作用”。
  多年以來(至少在2006~2012年間),央行一直認為商業銀行體系的流動性總體較為寬裕,由此導致商業銀行對央行的調控不夠敏感。而自2013年6月的“錢緊”之後,央行終於實現了其期望已久的商業銀行流動性的緊平衡。這種狀態得之不易,中央銀行不會輕易放棄,這種意圖從2013年央行開展的對3年期央票到期續作的“鎖長放短”操作上可以清晰顯露出來。
  的確,成熟市場經濟體的央行能夠僅僅通過利率的微小變化就有效調控商業銀行的行為,這一“法寶”其實就是努力維持商業銀行體系對央行持續存在一個小的“負缺口”(必須依靠央行的流動性註入才能保持平衡,無論這個缺口如何之小,但必須得有),這樣才能使央行的利率起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效果。
  但我們必須註意,成熟市場經濟體的央行深知:維持商業銀行體系流動性緊平衡固然可讓商業銀行對貨幣政策變得更加敏感,但如果處理不好,也更容易釀成不可預期的金融風險。所以,這一緊平衡策略始終與保持市場穩定預期的操作如影隨形,這些穩定預期的操作包括:一、公佈某個期限貨幣市場利率的政策目標水平並努力維持其穩定;二、不斷強化貨幣政策的透明度,並加強與市場的溝通。
  筆者也認同,始終保持商業銀行的流動性緊平衡,是讓商業銀行對貨幣政策更敏感、讓貨幣政策能夠更有效發揮作用的必要前提,但正如現任美聯儲主席耶倫所說,信息溝通不只是貨幣政策目標利率調節的補充手段,其本身就是一項“獨立而有效的工具”。我國央行在學習和領悟到流動性緊平衡的政策“秘籍”之後,必須儘快引入其不可分割的穩定預期配套機制,否則可能埋下潛在的風險隱患。  (原標題:央行需為流動性緊平衡“秘籍”引配套機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acce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